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成立55周年:成长史是一部创新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智能立体库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成立55周年:成长史是一部创新史

2024-04-04 智能立体库
  • 产品概述

  55年前,北京西南郊外的云岗,新中国的飞航事业刚刚创立。远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国营第558厂,一大批干部职员响应国家号召,携带仪器设施登上专列奔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去填补我国飞航导弹技术版图的重要一环——惯控技术。这些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与原三部5室的一群科学技术人员一道,点燃了33所惯控技术的火种,由此奠定了半个多世纪光辉历程的发展基石。

  时间不负奋斗者。55年来,凭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实现了从仿制生产到自行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已成长为国内惯控技术领域的核心单位,并以我国导航与控制技术引领者的姿态,向着“国际一流”目标前进。

  “在33所发展史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贯穿始终。”33所所长姜福灏说,33所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1971年,33所由一家单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厂,向研产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转型。为尽快适应三院飞航式导弹研制配套需要,尽快发展壮大33所科研生产综合能力,时任所领导班子做出了调整科研生产体制和能力的决策:尽快形成系统的科研体制与布局,填补三院飞航式导弹惯性控制管理系统研究的空白;加快高精度、大批量研制生产综合能力建设,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生产线。可以说,这次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结构与机构重大调整,以及持续引发的机制、体制变化,尤其在管理方式、技术发展趋势上所起的导向性作用影响深远,为11年后558由“厂”跨入“研究所”行列打下重要基础。

  1982年11月,经航天工业部批准,558厂正式更名为“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33设计研究所”。虽然已在无人驾驶仪和平台惯导系统取得突破,但33所干部职员不满足已有成就,没有停下技术突破脚步。时任所领导精准把握国际惯性技术发展动态,果断决策,陆续开展了挠性陀螺、液浮陀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等核心惯性器件及方位捷联惯导控制管理系统、平台惯导系统、捷联惯导系统的预先研究,相继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后,33所再次着眼长远,看到激光陀螺应用广、需求急的发展形态趋势,全方面实施激光陀螺建设工作。33所还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经管体系,实行内部模拟市场,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及约束机制,实行综合技术经济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各类人员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拓宽军民品市场,开发支柱性产品等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姜福灏看来,技术承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朝着技术上的含金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去走,正是一次次创新突破,让33所一次次从红海杀回蓝海,在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中从始至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弹用动调陀螺平台惯导系统、我国首个全国产化激光捷联惯导系统、首个定型列装的光纤捷联惯导系统……进入21世纪,33所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并取得一系列成就,逐渐形成研产并重局面。33所一直在优化调整生产管理机构和生产组织架构,为后续发展积蓄了蓬勃力量。

  在专业方面技术领域,33所逐步构建了以惯性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体系,为我国多型航天防务装备、国家重大专项、产品预先研究等任务配套研制了种类齐全的惯性系统、惯性器件和控制部件。

  33所以激光陀螺、光纤陀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及惯导系统为代表的传统惯性仪表技术继续保持国内一流,MEMS陀螺及加速度计、核磁共振陀螺等新型惯性仪表技术取得新突破:在奔向浩瀚宇宙的征途上,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屡建奇功;在深海探索的极限环境下,惯性产品为潜航器擦亮“深海之眼”;在极地科考的航船上,高可靠的产品为航行指引方向;在商业航天的试验场,小型大功率伺服系统不负众望。

  33所承担了以国家重大基础技术及重点研发技术为代表的100多项研究课题,持续引领和推动我们国家导航、制导和控制技术发展,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自己贡献。截至目前,33所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包括国家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200多项,拥有专利600多项。

  33所拓宽产业格局,探索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北京、涿州、青岛跨区域式产业格局,相关这类的产品出口欧、亚、非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战略新兴起的产业方向,重点发展智能传感系统、高端油气装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IGBT及微电子器件等产品。其智能惯性传感系统大范围的应用于油气管道检测、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旋转导向系统首次实现在国内页岩气生产井的工程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成功应用于北京、贵州、重庆等十几个省市……“十三五”以来,33所民用产业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占全所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升。

  33所55年发展历史,是一幅产业拓展、技术迭代、管理变革的创业画卷,也是一部党旗指引、精神传承、和谐共进的动人诗篇。以“大国工匠”巩鹏、“最美央企人”杨爽为代表的“国字号”先进典型成为新时期33所追求技术、弘扬美德的两张名片,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精度加速度计研发团队、旋转导向系统研发团队等创造的佳绩受到广泛关注。33所还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截至2019年末,共有47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获航天基金奖,1名国家级专家,18名集团级以上专家,技术专家、高技术人才数量持续增长;1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7人获“全国技术能手”,30名高技能人才获集团及以上荣誉奖励,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地发挥所党委领导作用,坚持将全面从严治党与推动所的良好发展有机融合,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取胜之道。”33所党委书记张崇学说。

  着眼未来,33所改革创新、重塑自我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依然没改变。“正如航天科工集团提出的‘二次创业’,年过半百,我们也必须要有重塑自我的勇气。我们的目标是向着百年老店努力。”姜福灏说。

  2019年,为适应一直在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激发发展活力,33所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全方面开展改革调整工作。整合科研生产管理职能,梳理科研生产型号、产品、技术现状;打破原有部门框架,对惯性和伺服两大主要产业做调整,惯性领域深化研产分开模式,伺服领域探索研产一体模式等。

  面对马上就要来临的“十四五”,33所将围绕“一中心、二领先、三一流、四提升”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导航与控制专业研究所。

上一篇:UONI由利2024-04-04
Copyright © 淘金网官网版下载-淘金网下载app安卓版-upa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2021034944号-1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